摘要:集團自成立以來緊貼自治區經濟發展優勢及產業發展實際,充分發揮紐帶作用,與區內外企業、院校開展校企深度合作,全面開展實體化運行,創新產教融合與校企合作模式、深化教學改革,形成校企命運共同體。依托內蒙古校企合作促進會,完善產教聯盟的合作框架,優化產教聯盟機制,夯實產教融合綜合服務基礎支撐平臺。通過知識與技能互動的網絡信息服務平臺,建成政校行企多方協同的職教集團(聯盟),實現校企合作“雙主體”協同育人。以“職業教育既是就業教育,更是產業教育”為理念,將教育-產業-就業三鏈融合,將人才培養與產業升級進行全方位對接,探索出了一條具有地方特點的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改革之路,形成可供推廣的校企合作經典范式。
關鍵詞: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校企合作;產教融合
內蒙古機電職業教育集團于2013年成立,集團理事單位涵蓋機電、能源、冶金、裝備制造、水利等多領域,吸收了企業81家,行業協會4家,科研院所4家,中職學校38所,高職院校7所,本科院校3所,政府部門3個,其他組織1個(內蒙古水土保持工作站),共計141家成員單位。
集團成立以來,聚合各方優勢形成合力,辦學活力及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不斷增強。集團以實體化運行的體制機制改革為切入點,緊貼自治區產業發展實際,依托內蒙古校企合作促進會,積極搭建“政、園、校、企” 合作平臺,建立戰略合作關系,精準服務企業,基本實現資源共享、人才共育、互利共贏,助推產業發展。集團入選教育部首批示范性職業教育集團(聯盟)培育單位,通過支援通遼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聯合會、呼倫貝爾嶺西職教集團建設,輸出具有地區特色的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先進理念及成功經驗,形成可復制可借鑒的多元聯動校企合作模式范例。
一、實施背景
集團以“職業教育既是就業教育,更是產業教育”為理念,以國家骨干高職院校、現代學徒制試點等項目建設為載體,國家“雙高計劃”高水平學校、“雙高計劃”高水平專業群建設為突破,創新產教融合運行機制實體化、服務信息化、課程適應化育人模式,產教研訓創五位一體,面向區域能源行業培養機電類專業工匠型人才,推動區域能源產業智能、創新、綠色發展。集團建立職業教育研究層、專業建設研究層、人才培養研究層三個層面的校企聯動組織體系,形成了基于產教融合綜合信息服務管理平臺數據分析的實體化運行管理機制。
集團與行業協會,與區內外大中型企業、高端企業廣泛開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項目對接,不斷探索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創新路徑和推進方法。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充分發揮職業教育集團引領示范作用,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效銜接?!半p高建設”期間,集團在更大范圍凝聚產教融合,形成校企命運共同體。
二、主要做法
(一)成立內蒙古校企合作促進會,夯實產教融合綜合服務基礎支撐平臺
為進一步推動職教集團實體化運行,學院牽頭聯合自治區內12個盟市70多家企業和學校共同成立產教綜合運行實體——內蒙古校企合作促進會(經自治區教育廳批準、民政廳備案,有獨立法人的社團組織,簡稱促進會),搭建政校企、人才、技術和項目“產科教訓創綜合平臺”。
集團聚焦實體化運行,圍繞能源電力產業,與內蒙古蒙西鄂爾多斯鋁業有限公司等促進會成員單位深度合作,組建專業運營團隊,建立電力系統設計、裝配升級改造等教培研團隊7個,制定薪酬獎勵考核機制,開展人才招聘、培訓及測評等交流活動,促進綜合能源產業鏈人才培養供給側與產業需求側要素全方位融合協同發展,實現企業招聘與學生就業有效匹配。優化產教聯盟機制與能級,建立大職業教育培訓體系,開展企業員工的繼續教育,推進社會職業技能培訓工程。圍繞培訓對接、就業對接、跟蹤服務,開展線上線下就業創業多樣化服務。

圖1 “政府、高校、企業”開放協作人才技術技能平臺——內蒙古校企合作促進會
(二)多元協同共建蒙東中西產教融合平臺,創新產教融合實體化實踐育人模式
集團與霍林郭勒市政府、霍林郭勒市工業園區及成員單位企業共建蒙東能源產教融合基地,重點服務蒙東地區“煤電鋁網加”綠色循環產業鏈。與阿拉善左旗人民政府、烏海市烏達區人民政府、騰格里工業園區、蒙西工業園區、棋盤井工業園區建立戰略合作關系,聯合中鹽內蒙古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30多家企業建立蒙西“綠色化工”校企合作平臺,全面服務鹽化工、煤化工產業鏈。與烏蘭察布市察哈爾右翼前旗人民政府、呼和浩特市人社局、包頭市人社局、烏蘭察布市人社局、包頭市人力資本產業園、呼和浩特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合作,搭建服務“政府-高校-產業園區-實體經濟”的“人才引擎”服務平臺,建立武川縣共享型技術技能創新基地、呼和浩特市高職園區產教融合基地,重點服務乳業、大數據、光伏產業、稀土和石墨烯新材料、現代裝備制造、新型冶金、物流等產業集群。在社區教育、鄉村文化振興、鄉村人才振興、鄉村產業振興等領域開展廣泛合作,為培養高技能人才,助推產業發展提供了條件。
(三)健全服務管理,搭建信息化產教融合立交橋
集團聯合多家成員單位共同建立集“教培、企培、人力資源及實習就業”一體的產教融合信息服務管理平臺,實現“企業網校、信息化教培資源及師資團隊、技術服務、招聘就業”等信息服務數字化管理、“學校課堂”“企業課堂”多個智慧課堂互聯互通;網絡企培系統為企業員工崗位技能提升提供多渠道、多形式終身學習服務。數字化信息服務與管理,有效提升了產教雙方知識與技能互動過程及教培管理、過程及考核評價、師資及課程資源、技術服務及人力資源融合運行效率。

圖2 產教融合綜合信息服務管理平臺
(四)搭設人力資源及實習、就業服務平臺,暢通院校-學生-企業信息通道
集團統籌協調自治區職業院校社會培訓網絡平臺,與12個盟市重點企業和院校開展校企深度合作,新建內蒙古大唐國際 托克托發電有限責任公司等校企合作基地32個;建成工業機器人應用編程職業 技能證書培訓考核基地等13個校內外專業實訓基地,新建國家電投集團內蒙古智慧能源有限公司等實習就業基地19個;與包頭市、烏蘭察布市等多個地區地 方政府、產業(工業)園區、地方企業達成了“政、園、企、?!焙献饕庀?。實現智慧創業服務、就業指導,提供優質高效的職業技能培訓課程,創新就業服務管理模式,開展學生實習、招生就業、職工培訓、社會培訓等近2萬人次。

圖3 產教融合人才招聘就業網絡平臺
(五)共建產業學院,創新校企合作模式
集團為適應區域電力能源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發展要求,組建電力系統自動化技術、機械制造與自動化技術兩個國家級重點專業群。建立電力產業學院、風力發電工程技術專業北京協合運維風電技術有限公司學制班、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華數訂單班等,建立學院、產業學院、學徒班(訂單班)三層級管理,政府、企業、學院、系部、學生(學徒)五主體協同,教育、產業、人才、就業、創新五鏈融合,校企結構、主體、過程、標準、需求五維對接的育人機制。專業教師參與企業技術研發,企業師傅參與教學,專業知識與生產實踐相結合,發揮校企協同管理、育人、研發及生產的功能,打造集“生產、教學、培訓、就業創新各要素一體”的產教實質性融合平臺。集團聯合企、校共建國家級電力系統自動化專業教學資源庫、9門自治區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活頁式教材7部、數字化及新形態一體化教材13部。與內蒙古鄂爾多斯電力冶金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區域頭部能源類企業合作,聯合開發發電機組調試、運維檢修等學生就業職業崗位標準19項。

圖4 校企共同打造技術技能及協同創新平臺
三、取得成效
(一)發揮機電職教集團成員單位優勢,增強社會服務能力
集團組織召開校友企業對接洽談會、“園企?!焙献鬓k學洽談會、“政、校、 企”項目對接會等大型深化產教融合、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會議7次;成立“環保設備技術服務”“虛擬智創專項技術”“機械制造工藝技術服務”專項技術研究室3個,并依托專項技術研究室成立“煤機維修培訓中心”“機械加工培訓中心”“自動化生產線培訓中心”專項培訓中心3個。完成技能鑒定培訓及鑒定7939人,為內蒙古 TCL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員工開展技術技能培訓電力法規宣講培訓企業員工4780人次,為包頭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佛山職業技術學院等院校教師進行能源電力裝備控制技術培訓100余人次;運用電力專業群國家級教學資源庫為社會就業人員進行職業技能培訓500人次。完成校企合作項目29個,社會服務項目15個。
(二)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高,利益相關者滿意度高
通過第三方調查結果顯示,在校生、畢業生、教職工、用人單位、家長等對集團人才培養滿意度均超過94%。機電類專業招生第一志愿錄取率達100%,與區內同類院校相比居于首位;就業質量高,畢業生就業去向落實率達95%以上,就業對口率85%以上,規模以上企業達90%以上,位于區內同類院校前列。大大提高了畢業生就業質量,實現了“出口暢,入口旺”的良性循環。
(三)示范引領輻射作用顯著,賦能職業教育更高質量發展
集團入選教育部首批示范性職業教育集團(聯盟)培育單位;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的優勢,調動多方積極性,聚力校企深度融合。集團實體化運行模式、政校企合作模式被內蒙古日報、中國教育新聞網等多家媒體報道,300多家兄弟院校及企業前來學習交流。黑龍江林業職業技術學院等多所同類院校到我校開展產教融合經驗交流。成果實踐經驗被中國教育報、中國網絡電視臺等媒體多次報道,被寧波市人社局等多家政校企單位借鑒應用。集團充分發揮專業優勢,為加蓬等10余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發《自動檢測技術》等雙語教材12部、項目化教材10部,開展專業建設、人才培養等指導工作,引領同類職業院校教育質量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