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教育關乎大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關乎社會和諧發展,關乎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因此,文化自信融入大學生信仰教育,是新時代賦予高等學校的歷史使命。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代學生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一定要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
一、文化自信的內涵及其意義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在文化問題上所具有的一種積極精神狀態,它體現為觀察、思考和推動文化發展進程中對于優秀傳統的禮敬、直面世界的從容、開創未來的堅毅。
我們要增進的文化自信,是中華民族對于自我文化理想、價值、活力和前景的確信。高度的文化自信,內含著我們對于自己文化理想的信仰與堅守、對于自己文化價值的肯定和認同、對于推進自己文化創新發展的堅韌與執著,是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的重要體現,是文化軟實力的時代競爭中立穩腳跟的基礎前提,是創造中華文化新輝煌、有新貢獻于人類文明必有的骨氣底氣勇氣。
1.文化自信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
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從磨難中奮起、從民族危亡走向民族復興的歷程,也正是中華文化煥發活力、走向復興的歷程。
中國共產黨,在百年奮斗中創造了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和生機勃勃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民族復興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
今天,在新時代的偉大變革中,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正信心百倍推進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
越是接近目標,越需要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越需要增強人民力量、振奮民族精神。這就要求我們不斷推進文化自信自強,以中華文化繁榮興盛為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更為主動、更為強大的精神力量。
2.文化自信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然要求
在長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上,我們黨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踏上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國式現代化的一個突出特色,就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
新時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務,要求我們把文化建設作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內容和重要支撐,自覺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大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提供思想保證、輿論支持、精神動力和文化條件。
3.文化自信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
進入新發展階段,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新變化,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越來越強烈,我國發展已經到了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歷史階段。人民群眾改善生活品質、走向共同富裕的新期待,對文化建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這就需要我們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4.文化自信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然要求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我們黨堅持胸懷天下,以世界眼光關注人類前途命運。我們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以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應對全球共同挑戰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這些理念和實踐的貢獻,從深層來說淵源于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借鑒世界優秀文明成果、結合中國國情發展起來的先進文化,體現了中華文化自信開放包容的鮮明特質。
文明的繁盛、人類的進步,離不開求同存異、開放包容,離不開文明交流、互學互鑒。我們越接近民族復興的目標,就越需要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彰顯中華文化影響力,讓世界更多的人了解、理解并共享中國精神、中國價值,從而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二、文化自信的地位和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六個“更”、三個“事關”,明確了文化自信的獨特地位和重要作用。
1.文化自信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中更加堅定
意識形態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在意識形態領域堅定不移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堅定文化自信最根本的要求、最集中的體現。在文化發展上,一旦背離或放棄馬克思主義,就會失去靈魂、迷失方向,文化自信也就無從談起。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確立和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旗幟鮮明反對和抵制各種錯誤觀點,正本清源、激濁揚清,意識形態領域形勢發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奏出雄渾樂章;我們廣泛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宣傳教育,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主旋律更加高昂響亮;我們大力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做好弘揚革命文化和傳承紅色基因工作……今天,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展現出強大的凝聚力和引領力,匯聚起意氣風發、勇毅前行的磅礴力量。
2.文化自信在科學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更加堅定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科學態度,彰顯了我們高度的文化自信。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素有文化自信的恢弘氣度。中國共產黨人是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和實踐者,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牢牢站穩腳跟,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行動更加自覺。
3.文化自信在充分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中更加堅定
人民是文化的創造者,也是文化的享用者。文化是衡量社會精神文明進步和人民綜合素養的重要標志,文化繁榮興盛最終要落腳到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上。同時也只有不斷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才能不斷堅定人們的文化自信。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文化發展應人民而需、為人民而興的原則,更加精準、更高質量地提高精神文化產品供給水平。藝術創作持續繁榮,《覺醒年代》《山海情》《只此青綠》《沂蒙山》等優秀文藝作品不斷涌現;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日趨完善,實現所有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美術館、綜合文化站和大部分博物館免費開放,群眾歌詠、廣場舞展演、鄉村“村晚”廣受歡迎,群眾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文化惠民、文化悅民、文化富民在新時代文化發展中不斷實現。
4.文化自信在有效應對各種風險挑戰中更加堅定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同困難作斗爭,是物質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對壘?!睉饎偾斑M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精神是強大力量支撐。一種文化經過風雨的洗禮,在實踐中迸發出強大的精神力量,就能讓人們的文化自信愈加堅定。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遭遇的風險挑戰風高浪急,有時甚至是驚濤駭浪,各種風險挑戰接踵而至,其復雜性嚴峻性前所未有。我們沒有在困難面前低頭,沒有在挑戰面前退縮,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疫情防控攻堅戰、脫貧攻堅偉大斗爭……累累精神碩果,為堅定文化自信作出了最生動的注解。
5.文化自信在中外文化交流互鑒中更加堅定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應該以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壘,以兼收并蓄的態度汲取其他文明的養分”。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一種具有高度自信的文化,總是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時,借鑒、吸收各種優秀文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文明交流互鑒的“中國方案”,積極推動不同文明交流對話,搭建開放包容的文明對話平臺,加強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文化交流合作,不斷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走出去的中華文化彰顯出強大魅力、展示出新時代中國人的精氣神,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和感召力日益增強。
三、文化自信融入新時代大學生信仰教育的路徑
大學生信仰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核心,馬克思主義信仰是大學生信仰教育體系的核心。
1.以文化自信激發大學生信仰的內生動力
充分調動大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創造性,讓學生做回信仰教育的主人翁,讓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真正入腦入心。
遵循信仰生成規律,突出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實踐性,加強對大學生的信仰情感、信仰意志、信仰行為的引導和錘煉,幫助學生逐步樹立和堅守馬克思主義信仰。
以學生為本,大學生信仰教育要改變傳統的單向靜態的外在灌輸方式,讓學生參與到學習內容的選擇、教學過程的設計、教學效果的評估等過程,促使學生激發自我學習動機,強化其勝任動機和自我把控的愉悅感。
大學生信仰教育要尊重大學生的信仰差異和個體的獨特性,為每個學習者量身定制教育方案,因材施教、多措并舉,最大程度地發揮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教化功能。
2.以文化自信更新大學信仰教育的理念機制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肩負著準確宣講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重要職責,承擔著引導青年學生扣好人生第一??圩拥奶厥馐姑?。
對馬克思主義要真學真懂真信真用,堅定信仰教育主體教育引領的信念信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加強理論學習,從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汲取各學科精華完善和優化自身知識結構;要弄懂弄通貫穿理論中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要主動講信仰、敢于講信仰。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準確把握、認真領會“四個自信”的內在聯系和深刻內涵,讓“四個自信”深入頭腦,轉化為內心動力并升華為堅定的信念,進而用“自然流露出的‘信仰之光’去點亮學生信仰的火苗”,使其早日成為具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時代新人。
探索文化自信工作標準,構建科學有效的教師工作機制。堅持高標準、嚴要求,提高教師整體教育水平。把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和“四個自信”教育作為中心內容納入思想政治工作者教育培訓體系,使全體工作者在原有教育的基礎上,深化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和運用,打牢更加堅實的文化、思想、政治理論基礎。確?!白層行叛龅娜酥v信仰”落到實處,并充分發揮其榜樣示范的作用。
3.以文化自信優化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模式
將“四個自信”融入四史教育。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長期實踐中的探索、奮斗與發展,是堅定“四個自信”的強大精神基石和筑牢理想信仰的根基。開展信仰教育,要深入挖掘四史的育人功能,使大學生在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奮斗的過程中體會信仰的力量,從內心激發歸屬感、自豪感和使命感。
將文化自信的理論教育融入社會實踐。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信仰教育的主渠道,把思想政治理論課講得有意義、有意思,是提高信仰教育質量的重要環節。
信仰的內涵早已超出了思想認識的范疇成為一個實踐問題,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核心概念就是實踐,高校信仰教育要增強實踐性,讓大學生科學信仰的形成回歸現實,從現實世界中汲取營養,并不斷通過積極的社會實踐去檢驗、證實和豐富馬克思主義信仰。信仰教育應該注重破除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困境,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讓理論指導和聯系實踐,再讓實踐鞏固和上升為理論,真正實現教學效果質的飛躍。
以文化自信促進高校資源和外部力量的協同創新。信仰的生成和確立需要在開放的社會實踐中不斷進行心靈探索和確證,單靠封閉的教室是無法培養出來的,因此引入社會力量協同育人是高校信仰教育的應有之義和必然選擇。要堅持學校、家庭、社會為一體,形成強大合力,使信仰教育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從校園走入家庭、社會,從單向變為多向,多方協作共同發力推進提高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實效,助益大學生生成正確科學的信仰。
以文化自信拓展傳統文化資源。精心選取能夠提升青年學生家國情懷和人格修養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引導青年學生逐步樹立正確的家國觀和民族觀,成為新時代有責任擔當和奮斗追求的時代新人。合理使用校內資源,結合地方特色傳統文化或非遺傳承項目,尋求傳統文化進課堂、進頭腦的良機。充分利用“學習強國”等學習平臺資源,在紅色記憶中拓展教育深度,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閃耀光芒,在體悟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箴言中培植厚重的人文情懷、汲取真理的力量,使文化自信的種子在學生內心生根發芽。
以文化自信汲取故事信仰之力。講好優秀中國共產黨員無私奉獻故事,彰顯榜樣人物的人格力量。無論是革命戰爭年代還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無數優秀的中國共產黨員守初心、踐使命的行動詮釋了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偉大力量。他們不惜犧牲生命為中國人民謀幸福、追求崇高信仰的壯舉可歌可泣,有利于培植青年學生信仰之力、自信自立之基;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信故事,彰顯中華民族人文底蘊優勢。歷史人物、古文典籍及經典故事蘊含的思想精華,對培育學生健康的文化心態、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尤為重要。正是因為有了這種文化認同,才會萬眾一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共同譜寫新時代集體主義與愛國主義的精神篇章;講好當代青年逐夢圓夢故事,促使青春夢與強國夢同頻共振。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深情寄語青年一代,抓住當前有利時機,像中國航天青年集體那樣,在奮斗中譜寫青春贊歌,在追夢中實現人生抱負。開展勞動模范等先進人物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典型事跡宣講,演繹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內涵,組織“身邊的典范”校園十佳勵志學生事跡巡展、優秀畢業生成長心路分享會等主題教育活動,發揮先進帶動全體的示范引領作用,使信仰之力于無形中走進學生內心。